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

时间:2019-10-22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系列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肯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继承发展的正向联系,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基”与“精神命脉”的地位,包含了近代以来对于中国文化认识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翟奎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历史新阶段。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断,由山东大学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

  把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与会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划时代意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教授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讲话,把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值得深入学习、领会并大力弘扬。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牟钟鉴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从文化战略高度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二是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他说:“正是这两个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人。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把批判矛头指向中华文化的主干和底色的孔子儒学,突出表现是民国时期‘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批孔反儒’。前者的理由是孔子儒学妨碍中国富强繁荣,后者的理由是孔子儒学妨碍社会主义建设。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根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道路高度统一起来了。”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强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已经自觉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最忠实的代表者和传承者,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确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这些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导意义。陈来认为,总书记选择曲阜发表有关中华文化和孔子儒学的讲话,明确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文化与价值引领方面所做的重大宣示,标志着执政党政治文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必将载入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存山教授从“通古今”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做了解读。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发表了关于“四个讲清楚”等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的核心要旨就是在文化建设上“通古今”,只有如此,才能有中国的文化自信。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在理论上解决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翔海教授认为,总书记的讲话肯定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至今依然蕴含着鲜活的内在生命力,畅通了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文化生命,肯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继承发展的正向联系,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基”与“精神命脉”的地位,包含了近代以来对于中国文化认识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为化解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独辟蹊径

  现代市场经济与中华传统文化常常被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与会学者对此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华文化可以为化解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独辟蹊径。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山东大学跨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叶小文认为,市场经济有两个相反的方向: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会导致拜金主义,排斥道德;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遵守和道德的自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社会整体日益追求公平、正义,要求道德水平提高。我们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建设“市场经济”不是要搞“市场社会”,必须有效地解决市场经济既排斥道德又要求道德的道德悖论。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可以为化解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独辟蹊径,做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贡献。

  自由、平等是市场竞争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这两种现代精神。其实,中华文化也有着独特的自由理念。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认为,中国哲学与文化传统的自由思想源远流长,就像儒家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丰沛的积极意义上的自由精神。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认为,先秦儒学富有自由、民主、平等和德性精神,但在后来的儒学发展中,儒学被统治者帝制化、威权化。先秦原始儒学与现代社会有着更多的亲和力和契合点,我们今天弘扬儒学要从源头活水的孔子那里讲起,才能把握好儒学的真精神。

  一些与会学者从儒家美德伦理的角度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阐释。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认为,仁爱、孝道等美德在儒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有所体现。清华大学哲学系曹峰教授认为,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史,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走向文明大国的重要标志,拥有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人和古代中国圣人一样,有着崇高理想、远大胸怀,可以引领世界,可以担负起更多的和文明大国相应的责任。

  中华文化经典应进各个层次的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重点举措。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指导纲要”的实施方针。他认为,需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来凝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孩子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使他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从个人修养来说,要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呼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应有自觉,且应有所作为。除了家教之外,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民人性、人格的养成上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国民教育中应增加国学教育的内涵,国学教育的核心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的教育。另外,现行语文课文中现代散文较多,欧化式的汉语较多,我们的孩子从社会与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方或泛西方化的语言、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语文教育应当有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自觉与自信严重不足。

  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张祥龙希望把儒家乃至道家甚至佛家的经典教育纳入小学至大学的必修课中。他认为,没有这种由教育培育起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做不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认为,高校在以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养成学生人格的同时,要鼓励学者走出校门,关注社会,面向当下,面向未来,在“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中华文化必须走进乡村和城市社区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三农”将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资源极其薄弱,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比较单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充满温情的乡规民约遭到了很大破坏,乡民的道德生活也出现了很大问题。而传统儒学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有着丰厚的宝贵资源可以借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认为,今天讲儒学要知行合一,而且行动胜于言说,要身体力行,走到乡村去,走到社区去,走到我们能走到的地方去,宣讲儒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颜炳罡还结合尼山圣源书院的乡村教育实践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切身体会。他认为,农村、农民是儒学教育的广阔天地,老百姓对儒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深切渴望能有更多的学者来给他们讲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来给他们普及传统文化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法生教授说,“我们有一些学者在尼山附近的乡村做了一年多的调研,老百姓非常欢迎,我们讲儒学、讲家庭、讲孩子教育,这些和老百姓有关,和幸福有关,所以出现了老人抱着孩子、妇女抱着孩子去听儒学和听孝道。因此,我对习总书记的讲话有很深的体会,一定要植根于传统,才能找到这样一个生长点。”

  与儒学的乡村实践相呼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教授认为,我们今天讲儒学不但要在乡村讲,更重要的是要在现代多元的市民文化生活中把儒学讲好讲活,因为城市化和全球化毕竟是历史发展大趋势,传统儒学在形式化的展现上难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今天发掘儒学的现代价值,重点是要把总书记所强调的那些“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儒学如何在现代化都市生活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切实走进城市社区,这无疑是对时代的重要挑战。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


热门文章


天福堂风水命相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www.tftfs.com   @  2001~2019 All right   粤ICP备20017480号-1   技术支持:鑫奕科技

预约电话:15920562388 张大师   地址:广州白云区天福堂风水命相研究中心     维权律师: 李律师 \ 林律师  \韦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